2013年2月11日星期一

從希臘看失去自主貨幣政策如何其影響經濟

(這篇文章是我在北京大學時的學期論文,註腳全部略去,有興趣的可以私下跟我要。)



國家面對經濟週期的時候,通常會執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去縮短經濟週期所帶來的影響。但在歐元危機中,希臘這個受影響最深的南歐小國,因為加入了歐元區,不得不將貨幣自主權交給歐洲央行。這導致本國無法運用貨幣政策妥善應對經濟衰退。從而令國內經濟持續惡化,影響政府財政,繼而無法制定財政政策改善經濟。因此之故,希臘的例子充分反映出沒有貨幣政策會如何連帶地失去財政政策,造成持續和長期的經濟衰退。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理論上如何應對衰退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理論上是為了降低短經濟衰退而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根據牛津商業與管理學字典(Oxford: A Dictionary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衰退的定義是連續兩季的國民生產總值出現負增長。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是: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囗-進囗)如果出現負增長,就是指這四個原素,都出現減速而非增長。理論上,政府會先用貨幣政策提升出囗和剌激投資。央行則會通過減息來剌激經濟。舉個例子,當物價通漲是5% ,而銀行的定期儲蓄率只有1%時實質購買力便會不斷下降,為了對抗通漲,投資者會較樂意將錢拿出來投資,經濟便會熱起來。但為了形成通漲,央行同時會放寬銀根,增加貨幣供應,因為根據研究,通漲和貨幣供應應成正比。越多貨幣流出,意味著通漲越高。再者,根據需求定律,供應增加,而需求不變或下降的情況下,價格應會向下移動的。當央行開始增加貨幣供應,貨幣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便會下跌。當匯率下跌,人工和成本在外來投資者眼中,同樣下跌,他們便會樂意投資,從而令出囗上升,幫助擺脫經濟衰退。至於,另一項調控經濟的政策就是財政政策。此政策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政府會通過減稅或大興土木等方法增加政府開支剌激經濟。若果使用這些政策得當,國民生產總值的四項因素會自自然然回升,換句說話就是恢復增長經濟,但在今次歐元危機中,希臘卻無法使用這兩種政策,令國家走不出衰退。

希臘經濟衰退成因
希臘經濟在加入歐元區後,出現了幾年的經濟繁榮,但經濟學家Paul Krugman卻指出這些繁榮只是泡沫和假像並帶來往後的經濟難題。希臘在使用歐元之前,十年期國債息率一直維持大約10%左右。主要原因是因為國際投資者對這個小型的國家並不信任,需要提高利率來保障他們所承受的風險。但當希臘加入歐元區,投資者普遍也相信德國等大國的還款能力,並且預期希臘會受到這些大國的照顧,因此令其國家借貨成本大跌,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希臘國內銀行固然不能給予市場足夠保證金,因此他們唯有向歐洲大國銀行如德國銀行,借取資金。當歐洲大國和其他國際投資者,將龐大的資本忽然沖入希臘,自然會做成,工資大幅上漲,但此時國內的生產力並沒有上漲。同一時期,德國的平均工資只增長了9%,但希臘和其他南歐國家卻整整增長了35%投資者理所當然地更樂意將資源和實業投放在生產力更高和人工更便宜的德國。這導致了希臘有大量貿易赤字。這時希臘政府為了繼續製造繁榮的假像,從2003年起,不斷增加政府支出,推高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可惜的是,政府收入卻因為腐敗的官僚系統,無法收取足夠的稅收,導致政府收入追不上支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流動資金緊縮,熱錢開始流出希臘,經濟繁榮的假像因而爆破,從而造成經濟衰退。經濟衰退是每一個經濟體系必然會經歷到的事情,可惜的是希臘失去了自主的貨幣政策,從而失去了財政政策,令經濟無法復蘇。

希臘的「貨幣政策」
希臘事實上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希臘是歐元區成員國,其貨幣政策是由歐洲央行來決定的。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就曾指出,歐元區各國經濟情況不一樣,需要的貨幣政策也將會不一樣。假如甲國經濟差需要減息來剌激經濟,乙國經濟好需要加息來冷卻經濟,而歐元只有一個貨幣政策,那麼這個利率無論怎樣調節,也無法有利於兩國。而實際上,甲國和乙國也不重要,最重要是德國和法國的意願。由於德、法是最大的經濟體系,實力雄厚。因此,歐元危機爆發後,德國總理默克爾,成為處理危機的頭號人物。這樣的話,歐洲央行會傾向於大國利益。假若希臘可以自行調節貨幣政策,這時應該會增加貨幣供應和減息去剌激經濟,但可惜的是德國人在一戰後,產生了「印鈔票=高通漲」的心理陰影,他們實在不想惡性通貨膨脹再現。加上,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政府不能過份背離民意。因此,歐洲央行在危機爆發後,拒絕大開印刷機,而且不肯將利率調去零,而是繼續根據其原先的任務,用通漲率去設定利率和貨幣政策。這樣就造成了三個荒謬的現象:第一,歐元區的貨幣供應M2理應是大幅增加去剌激經濟,但自2010年開始卻是不斷緊縮,「冷卻」在衰退的希臘經濟。 第二,經濟衰退的時候,理應是減息,希望產生出負利率,從而希望人們大力投資。但歐洲央行卻選擇加息去降低整個歐元的通漲率而非挽救希臘的經濟。變相減低了人們的投資意欲。第三,由於歐元匯率是根據整個歐元區的經濟情況以浮動,並沒有因為希臘的衰退而作出調整、貶值,剌激出囗。希臘的貿易逆差,不斷持續,無法靠出囗來剌激經濟。

財政政策的喪失
沒有了自主的貨幣政策,理論上還有財政政策,但不幸的是,希臘的財政政策也因著單一貨幣政策而喪失。在衰退之前,希臘政府已經大量舉債和增加政府開支保持經濟增長。不過,好景不長,經濟衰退意味著,稅收減少、政府赤字擴大。假若希臘還是有自已的貨幣政策,他們大可以自行印鈔票,令貨幣貶值和製造通漲減輕國債和財政壓力。遺憾的是,印刷機是在歐洲央行手中,希臘並不能強迫他們做任何事情。當政府沒有資金的時候,就唯有開元節流和不斷發債來確保政府能夠運作。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政府應該大興土木和減稅來剌激經濟,但希臘政府為了避免國家破產,就做了一個飲鴆止渴的舉動,加稅和削減福利來減少政府支出。 但在經濟持續衰退下,希臘政府又豈會做到收支平衡。終於在2010年的三月,希臘終於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求助。正如之前所說,德國是民主國家,一定程度下政府要順應民意。而德國人普遍認定希臘等南歐國家,是不負責任、浪費資源的國家。因此,德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希臘進行經濟改革,否則就不會援助希臘。希臘政府在這個情況下固然不能反對,但問題是這些援助只是治標不自本。畢竟這些資金不是救助希臘經濟,而只是不想希臘破產無法償還債務,令歐元重創。當國內外投資者看見希臘經濟每況愈下,便開始質疑其償還能力。希臘的十年期國債息率不斷上升,甚至大升超過40 借貨成本急促上升的情況下,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家財政赤字增加,於是不斷減開支和加稅,希望做到收支平行,但卻令經濟繼續衰退。同時,投資者,看見經濟情況越來越差,而越來越不敢借錢給希臘,於是債息不斷上升,令國家借貸成本急升,讓原本已十分虛弱的財政結構,雪上加霜。

結論:希臘的經濟悲劇
希臘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已經持續下降了接近三年。換句話,希臘已進入長期衰退。歸根到底,希臘不能自行操作貨幣政策,而必需聽命於歐洲央行。而歐洲央行並沒有回應希臘的情況作出重大的政策調整,反倒是繼續根據通漲率去收緊貨幣政策。因而,令希臘犧牲其財政政策,不斷加稅和減開支,應付其債務危機。由於希臘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背道而馳,導致經濟冷卻,造成持續的衰退,更造成了惡性循環。經濟環境更惡劣,使政府收入減少,但為了收支平衡,不斷加稅,打擊經濟。經濟更差,收入自然更少,最後令債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償還。從希臘的例子充份反映了,失去貨幣政策,可以連帶打失去財政政策。希臘當務之急應該與歐洲央行重新商量制定貨幣政策,否則持續的經濟衰退,勢演變成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