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偏見


由於這一年重重覆覆在不同的討論、辯論場合中聽得到一個邏輯謬誤,所以不得不寫一篇短文以正視聽。該謬誤通常用以下的形式展現:

A:「這班教授收了核電公司的錢做研究,寫核問題會有偏見,因此他們寫的不值一提。」
B:「華爾街日報是右派的報紙,寫政治文章會有偏見,因此他們寫的不值一提。」
C「這人是美國大學的畢業,寫中國東西會有偏見,因此他寫的不值一提。」


上面的例子在邏輯上皆犯了因人廢言的謬誤。因為一個人的態度、立場和背景跟其論點一點關係也沒有,用此否定別人的立論,對別人一點也不公平。

其實任何人都總有背景和一些偏見,根本就不可以達到全面客觀,極其量只能做到相對地客觀。因此之故,質疑別人是否客觀的人其實自已本身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見。若果用「別人不客觀,因此其理論不成立」,說者的理論也不見得會成立,因為該位仁兄也是人,也會有偏見。



純粹以討論技巧來說,這種回應其實很笨拙,假若對方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反駁,就會立刻被KO


D:「你們這班NGO收了核電受害者的捐款,寫核問題會有偏見,因此他們寫的不值一提。」
E:「紐約時報是左派的報紙,寫政治文章會有偏見,因此他們寫的不值一提。」
F:「這人是大陸大學畢業的,寫大陸問題會有偏見,因此他寫的不值一提。」

因此呢,還是多注重別人的論證,不要這麼介懷別人的背景和立場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歷史謬說


早幾日王教授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歷史謬說,我也即興寫了一個簡短的回覆。

其實歷史學家眼中的「歷史」跟民間的歷史是存在著不少的差落。畢竟歷史學是一門學科,有其客觀性。而民間歷史總是喜歡將自已的愛好當做「歷史」。例如美國人總是喜歡認為自已的開國之父個個都是大英雄,為國人的自由,打倒「邪惡」的大英帝國。

我有一段時非常執著去更正別人的歷史錯謬,因為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怎能將謬說當成歷史呢?我小學時不斷指正赤壁之戰中曹操絕對沒有八十萬大軍因為當時北方的人口只有區區二、三百萬,一場戰役豈會動員三分之一的人口呢?可是,現在我對民間的錯謬寬容得多,也為自已定下一個標淮,只要這些歷史錯謬並不影響說者的主要論點,我儘量也不會指出。例如一個老師教訓學生,不要像王莽般朝令夕改。在這個場合,我就算指出漢學家魯唯一幾十年前在劍橋中國史上巳經推翻了這個謬說,又如何?重點不是王莽,而是朝令夕改啊!但假若論者是用羅馬帝國的所謂「債務危機」來預測美國將會破產,則是胡說八道,不得不駁斥。

可是人生有限,就算我為自已訂下一個小小的標淮,我也越來越少駁斥各種歷史謬說。畢竟,我不是學者,也不會像某些人副修某某科,然後自稱該科的「學人」。不是學人的我就不能夠斷言很多歷史事實,要不斷找書和文獻去證實。例如,之前有人跟我說英國人在獨立戰爭前後非常看不起美國,我總不會拿我這個學期讀那幾十篇文獻,然後逐一指出,當時大英帝國重視美國到,寧願讓華盛頓坐大也不捨得讓英國殺害太多叛軍。